一邊喝神奇的冬瓜茶,一邊逛一級古蹟赤嵌樓。我想不到有什麼比這個還要更『台南』的。話說台南真是個好地方。雖然天氣熱熱的,但就不會跟台北一樣悶悶的。難怪艾小小才搬去沒多久就愛上他。



注意看右下角的地方,那是艾小小去日本敗回來的帆布袋。這個看起來一點都不起眼的袋子,用起來卻是非常實用。而且質感真的很好。害我也好想敗一個。我是對名牌沒什麼興趣。但像曼谷包跟這個帆布袋,真的比較有興趣。
 






歷史簡介:
  位於臺南市赤嵌街與民族路交叉口上的赤嵌樓,原為荷蘭人所建。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,所以也把這座城樓叫做紅毛樓。

  十七世紀的初葉,荷蘭人兩度入侵澎湖,都被明廷打退。明天啟四年甲子(西元一六二四年)轉佔臺灣,由安平登陸,在一鯤身地方建造奧倫尼亞城;三年後,改名為熱蘭遮城。由於商務繁多,原址不敷使用,加上水源缺乏,乃遷往赤嵌一帶,重建市街。      

  明永曆八年壬辰(西元一六五二年)郭懷一抗荷事件,引起荷蘭人的警惕,便於次年在赤嵌建造普羅民西亞城,至永曆九年乙未(西元一六五五年)大致完成,這便是初期的赤嵌樓。當時的城樓,背山面海,與數里外的熱蘭遮城遙相對望,互為犄角,控制臺江內海。由於市街繁盛,荷蘭人便以它做為商業及政務的中心。      

  永曆十五年辛丑 (西元一六六一年),延平郡王鄭成功收復赤嵌樓,改赤嵌為東都明京,並暫住在城樓內。直到荷蘭人乞降,才和子孫移居熱蘭遮城。鄭成功去世後,赤嵌樓成為火藥、軍械的貯存所。      

  清康熙六十年辛丑(西元一七二一年)朱一貴之亂,城樓遭到嚴重破壞,連門額鐵字也被取下來鑄造武器。接著幾次地震的肆虐,城樓坍塌,景色更是淒涼。直到乾隆十五年庚午(西元一七五0年)知縣盧鼎梅將縣署移建於赤嵌樓右側,才加以修護管理,定時開放供人參觀,而百昌治八景之一「赤嵌夕照」的美名。      

  同治初年,供奉觀音佛祖的信徒們,在城樓上建造大士殿。中法戰爭時期,劉銘傳命臺灣知縣沈受謙拆毀荷蘭時期的城墓,人士殿因而受到波及。      

  光緒十二年丙戌(西元一八八六年)沈知縣為了振興文教,在赤嵌樓北側蓬壺書院,同時,將赤嵌樓樓基填平,在高臺上建造文昌閣、五子祠及海神廟。次年丁亥,中法戰爭結束,人民又要求恢復大士殿;於是,舊基填平的赤嵌樓,竟成了廟、院、閣、祠、殿等各種不同建築雜陳的展示場。      

  日據時期,赤嵌樓充當陸軍衛戍病院,蓬壺書院因地震多半倒塌,五子祠也因颱風的侵襲而損毀。民國七年戊午(西元一九一八年)日人整修赤嵌樓,並做為臺灣總督府日語學校臺南分校(臺南師專前身)。民國二十四年乙亥(西元一九三五年)赤嵌樓被指定為重要古蹟。臺灣光復後,赤嵌樓曾做為臺南市立歷史館使用。      

  民國四十九年庚子福康安平定林爽文的九座贔屭碑,移至海神廟臺基南邊排列展示。民國五十四年乙巳赤嵌樓做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,移除了不少朽木,卸換上許多鋼筋水泥的柱樑。總之,赤嵌樓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建築演變史。從荷蘭式的城堡,迭經歷代的改變,一躍而為中國建築的輪廓。從諸廟雜陳到雙棲並立;從填平城基,到碑林佇立,真是歷盡滄桑,變化萬千![光]荷據時期的荷蘭人在赤崁地方建了一座具有防衛功能的普羅民遮城(赤崁樓)。      

  到了明鄭時期鄭成功登台趕走荷蘭人,且進駐普羅民遮城,設置承天府於赤崁樓。後因鄭成功遷移至安平熱蘭遮城,普羅民遮城被當成放置軍火庫使用,一直到清朝將台灣納入版圖為止。清朝時民眾在普羅民遮城旁建築了一座大士殿,荷式城堡旁首次出現中國清式樓閣建築。後來日軍進駐台灣,將赤崁樓改為陸軍衛戍醫院。到了1935年赤崁樓被指定為重要史蹟。光復後,幾經整修,將原有的木造結構,改為鋼筋混泥土,將主要入口由西改為南向,民國71年被列為國家的一級古蹟。


資料來源:台南市政府  古蹟資訊網



[讓林小v想起外婆家的樓梯]





喜歡古蹟的原因是,總是『暗藏玄機』。大家來到赤嵌樓,不彷去找找這個是在哪才看得到的。






不只是考試,升官或是祈求學業進步都可以把牌子放這。牌子要去禮品部買喔!不過我們得到的結論是:這麼有質感的牌子,買了擺在那好可惜,會很想帶回家哩!



Celeste曰:台南人真變態,連廁所都可以裝潢的這麼古色古香...
結論是,只有外頭有看頭。裡頭普普通通而已啦!




[現在才發現多打了一個v...]
買回來後送給老姊的魁星爺。祈求他事業、學業都順利!

  
這是敗回來送給某人的。我想說有八卦、有老虎、又有劍的,他不敢說不喜歡的啦!
結果,他果然不介意上面有鈴鐺,馬上裝上手機囉!




碎碎念:我聽大家都念赤『崁』樓[與砍同音]。回來查資料才發現要念做四聲,是赤『嵌』樓~[與看同音]才對耶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天仙 (Celeste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